昨日(2011.0718),解放碑重庆书城,新开的运动装卖场还比较冷清。
重庆书城变脸引起了很多读者的关注,尤其是销售运动服装这一项,更是激起了众人的“争议”———是否搭调?是不是买书的人少了,用副业来创收?书城卖服装,生意会好吗?……
对此,重庆书城方表示,书城所有新经营项目都跟图书和文化相关;图书品种和营业额是增长的;服装开业第一天销售1.4万元。并透露,还会考虑引入户外运动品牌。
开业第一天生意不错
前天(17日),是重庆书城销售运动服装的第一天。下午,重庆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有的运动品牌打出了买200省40,或买100省30之类的优惠标签,不少市民走进近200平方米的服装区闲逛。
王鹏和同学刘西勇是高二学生,当天到书城看书,却意外地发现了新开的服装区,于是进去瞧了瞧,挑选、试穿了大概10分钟,各买了一件T恤。王鹏还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本来是来买书的,结果书没买到,反而买了衣服。”
不过,也有市民不看好这个服装销售地。“书店还卖衣服,感觉怪怪的。我还是更愿意带孩子到商场去挑选衣服,何况这里的款式没有那么多。”一位母亲表示。
面对不少进进出出的顾客,虽然只有4个运动品牌,但四五个营业员忙得不亦乐乎。
昨天是周一,4楼服装区的优惠标签仍在,多是学生模样的顾客进去闲逛,所以出现了看的多、买的少的情况。而中午休息时段,这一区域就显得冷清不少。
“周日(17日)开业第一天,4个品牌的营业额有1.4万元,还不错。”昨天,重庆劲浪体育运动城的负责人王友红说,“毕竟不是专门的综合商场,卖得已经很好了。相信会越来越好。”
图书永远是书城“主角”
“是不是来买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通过开设其他副业来盈利和补贴?”一些读者抛出了这样的质疑。
“我们看好运动服的销售。不管是图书,还是服装,学生都是购买主力。”对此,重庆书城副经理朱建安解释说,但书城不是百货商场,不会把这些配套商品作为主力来销售,“主要是为了方便市民消费,打造一站式服务。”
“上半年的营业额与同期比,销售额还有所增长。”朱建安说,“此次调整,书城图书是有增无减,在原有的品种基础上增加了15%,目前有近30万种。而每天的人流量平均5万人次,其中购书的至少有1万人。”
朱建安表示,图书始终并肯定是书城的“主角”,其他的如运动服、箱包、电脑等商品只是配套卖,是图书消费的延伸品,“我们不是综合性百货商场,再怎么调整也会围着文化和图书转。”
“这次调整,我们书城的整个营业额今年有望突破2亿元。”重庆书城经理邓丽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旅游、热爱驴行,书城有众多旅游图书卖,我们也在考虑引入户外运动商品,今年底或是明年初。”
位于解放碑的重庆书城4楼,开卖服装了。作为主城最大的书店,重庆书城的部分转向,被认为是重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而就在去年,位于沙坪坝的现代书城已经完成经营转向,成为医院的住院部;再之前,位于临江门魁星楼的书城,亦是昙花一现。
从关注解放碑书城变脸出发,我们尝试记录重庆书城沉浮录,并探究这变迁背后:消费方式,阅读习惯,文化传播方式,商品流通方式的演进与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