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转型离不开两方力量的推动,一是市场、一是政府。
东莞奇迹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市场的推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恰逢以欧美日及亚洲“四小龙”为雁阵的全球产业转移。东莞则凭借其区位、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顺利承接了两次产业转移浪潮。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以服装、制鞋为代表的轻工业;二是90年代中期之后,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业。
从某个意义上而言,政府更像一个配角。翻开改革开放的日历可以看到,东莞并不是最早开放的城市。拥有国内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的东莞,一直到1985年9月才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东莞政府的作用。假如东莞人没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成功的也许就不是东莞了。
如今,东莞站在了升级转型的路口。市场和政府是否能再次打一个漂亮的配合,重现奇迹呢?
双引擎均现
经过30年快速发展之后,原有的东莞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已经对此达成了共识。
特别是今年以来,东莞遭遇了大范围、大幅度的成本危机。各种原材料价格纷纷高企。而终端产品的价格远远没能跟上这个步伐。广东省《201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显示,广东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3.8%,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同比上涨7.6%,剪刀差高达3.8个百分点,中小企业的剪刀差相比更大。同时,人力成本和人民币汇率也在不断攀升。
几方合力之下,中小企业的利润被大幅缩减了。根据调查,有50%的企业表示处于亏损状态或利润率在2%以内,仅有22.2%的企业表示利润率在5%以上。
东莞还要面临越南、柬埔寨等东亚国家的竞争压力。越南等国的月劳动力成本仅为100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639.5元),而东莞普工的月薪大多超过2300元人民币。不少订单已经转移到了这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2010年,越南成功超过中国成为了耐克鞋最大的生产基地。
多家中小鞋服企业老总告诉记者,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生意已经没法再做下去了。市场正在倒逼企业转型。
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在2008年3月,在东莞考察的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明确指出:“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此后,东莞加快了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东莞市政府先后在2006年和2009年出台了《东莞市名牌培育发展规划(2006-2010年)》和《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旨在积极发展符合东莞发展功能定位的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推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的有序退出;并培育和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带动全市企业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增强全市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谁才是升级的引导者
转型升级双驱动的就位并不意味着东莞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谁会成为东莞转型升级的引路人还需要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
在选择东莞市未来发展方向上,东莞市政府率先打出了自己的牌。在国家制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东莞选择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LED等产业作为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一些专家看来,东莞的这些选择并不明智。“现在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和LED等几个产业太热了,几乎每个省都在搞。这样下来,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最终可能会导致区域间的恶性竞争。何况,除了电子信息产业之外,东莞在这些领域并不具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秀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东莞的优势在于传统制造业的积累和沉淀。在制造业领域,东莞已经打出了知名度,甚至有了“世界工厂”的美誉。有了一定的基础,东莞对制造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要比重新发展新兴产业更容易一些。“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由该地区的技术结构和人才结构决定的。东莞是否有足够的人才来支撑新兴产业尚未可知。”陈秀山说。
陈秀山表示,产业升级并不仅仅意味着产业间的相互替代,也包含原有产业的升级,包括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管理水平和提高质量等。东莞的传统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东莞要想和深圳竞争实力还是弱一点。东莞的转型升级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东莞要做的不是急于和广州、深圳形成竞争,而是三方形成互补。”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陈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东莞的定位应该是珠三角的加工贸易基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鞋服制造业的比重要相对大一点。
政府因素固然重要,但真正决定一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方向的还是市场因素。东莞产业升级转型更重要的让市场自我选择。政府所起的作用更像一个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