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频繁波动将代工企业原有优势挤压殆尽,“钱荒蔓延”更成为不少中小企业倒闭的导火索。
今年3月31日,长达近5年的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税宣告“寿终正寝”,这让中山的不少鞋企欢呼雀跃――长期套着的紧箍咒终于卸下,可以大把地接到来自欧盟的订单了。
然而事与愿违,7月30日,小榄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鞋企宣布停产,而原因恰是公司接不到新的订单。中山另外一家鞋业代工巨头――宝元鞋厂,正逐渐开拓FOOTZONE这样一个多品牌鞋店通路生意。
生与死之间,鞋企的每一个选择是“被迫”还是“自愿”呢?
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税于2011年3月31日正式终止,到目前已经有将近5个月的时间。在刚刚得到欧盟即将终止反倾销税的那一刻,中山不少鞋企兴奋地表示,今后订单应该不用愁了。
据了解,在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2009年,中山鞋类出口金额、批次曾呈现双双下降的局面,到2010年,由于欧盟坚持对华皮鞋征收高额反倾销税,鞋类出口并没有得到显著性恢复,因此在2011年初,不少鞋企仍在为订单而发愁。
当欧盟宣布终止对华皮鞋反倾销税时,不少鞋企松了一口气,广阔的欧盟市场似乎一下子为他们打开了大门。在劳动力成本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波动频繁等多重不利因素交织影响的经济环境下,对于中山乃至中国出口鞋企而言,欧盟取消反倾销税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但好景不长,随后就有不少鞋企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随后出台的多项针对鞋类的监控措施,似乎表明进入欧盟的道路并不平坦。据了解,欧盟在取消对华皮鞋反倾销税的同时,也出台了多项监控措施,包括每周一次的重点监测以确保没有不公平行为、关注中国鞋企享受各类政府补贴的情况等。
中山通佳鞋厂相关负责人表示,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税撤销后,中国鞋企最直接的好处在于成本压力降低,但由于国际市场多种不确定因素存在,包括欧盟客商在内的各方都持观望心态,来自欧盟的订单很难一下子改变。另一方面,欧盟对华鞋业的“技术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也铁定会存在,形势不容过于乐观。
事实上,根据中山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1―7月中山鞋类出口6.7亿美元,增长10.5%,并没有出现业界当初预想的欧盟终止反倾销税后出现的出口“井喷”局面。
内外交困,还能撑多久?
通佳鞋业和联凯鞋业的相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在近期内,公司并没有直观感受到欧盟终止征收皮鞋反倾销税带来的好处。“困扰我们的最大问题还是汇率问题,让我们不敢接长单,在接单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慎之又慎。”联凯鞋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订单是“救命稻草”,而如今订单成了“烫手山芋”,甚至出现有订单不敢接。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之势锐不可挡,近期已经进入“6.3”时代。对于出口市场主要以欧美地区为主的中山鞋企来说,汇率风险是它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据了解,绝大部分鞋企都是以美元结算,且结算周期大多在3―6个月之间。
今年上半年,银根紧缩导致包括鞋业在内的中小型企业出现明显的资金链紧张,“钱荒蔓延”甚至成为不少中小企业倒闭的导火索。除此之外,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还要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无奈。以鞋企常用的塑料、皮革为例,由于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塑料等石油附加品也跟着“水涨船高”,挤压了鞋企的利润空间,而近期塑料价格的震荡起落,更让一些鞋企无所适从。
事实上,除了汇率风险让不少鞋企谨慎接单之外,受欧美债务危机影响,来自欧美订单的持续萎缩也让不少鞋企遭遇“六月飞雪”。
7月30日,小榄镇一家千人制鞋企业突然宣布停产并遣散所有员工。而该鞋企副总经理邱岳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厂停产是因为没有订单。
由于美元贬值、美国消费力下降等原因,该鞋企今年以来进入了挣扎期。“当人民币升值、国内通涨、人力成本上升等多方面因素同时袭来,作为一家代工企业,原有的优势消失殆尽。”邱岳峰称,今年以来,鞋企原来的几个大客户都相继减少了订单,并将订单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一些人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转型,生死关头的选择
作为一家有着20余年代工历史、员工超千人的代工企业,在出口传统旺季来临之际轰然倒下,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一个个例子似乎也在昭示,内外交困之际,作为传统代工鞋企,如果不能及早作出改变,停产或者倒闭仅仅是时间问题。
邱岳峰告诉记者,今年开年之后,公司基本就没有接到新的订单,仅依靠去年接到的订单艰难度日,“进入5月后,原本的订单做完了,再也没有新的订单接上”,最终没能撑过这个夏天!
除了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外,这家企业的停产或许还能从内部找到原因――据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工厂厂房面积较小,机器陈旧,大客户过来参观厂房时都不愿意下单。”
内忧外患之下,有的代工鞋企因为因循守旧而死亡,也有的代工鞋企因为积极创新而新生。
宝元鞋企作为中山代工鞋业的航母,员工上万人,其他鞋企遭遇的内忧外患也一个不少地落在他们身上,都说船小好调头,宝元鞋厂在生死关头并没有因为不好调头而放弃调头――在做好代工业务的同时,自建通路,开拓渠道品牌。而宝元鞋厂之所以走出这一步,就是在人力成本增加、沿海劳动力紧张、制造业基本转移等背景下开展的经营模式创新。
从低附加值的代工制造起步,许多企业站稳脚跟后,“自主品牌”开始成为他们转型升级的拦路虎。而从“制造”到“创造”,路并不好走。现有代工业务和自创品牌的矛盾,往往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路上面临的尴尬难题。
“日用品市场可以有屈臣氏这样的渠道品牌,为什么制造鞋业不能有?”作为目前转型升级较为成功的中山企业,宝元鞋厂副总经理张瑜洲并不认为该公司在创建“自主品牌”。“更准确的说,我们创建的是一个渠道品牌,或者说是通路品牌。”张瑜洲口中的“渠道品牌”就是去年初宝元鞋厂开始经营的“宝元鞋匠(FOOTZONE)”。
“创建自主品牌的同时,面临的可能是丧失原有代工业务的风险。”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制造业人力成本的增加、沿海劳动力的严重紧缺……一系列因素,让宝元鞋厂在保证制造业优势的前提下,开始将眼光投向内需市场。宝元鞋厂显然也洞悉了其中的危机,差异化路线和渠道创新悄然成为他们走向“创造”领域的王牌。
打开一扇门并没迎来阳光
通路
指产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使用的中间销售过程,业界内习惯把“通路”理解为:通路就是流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