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难忘荷花池27年前,成都首个专业化的消费品批发零售市场“荷花池”在火车北站附近落户。27年后,历经风雨的金牛区属荷花池市场将正式关闭。
27年来,荷花池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百万富翁,声名远播,它曾是这座城市的一个烙印,也是中国商业文明演进的一幅微缩画卷。
金牛区属荷花池市场搬迁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后,位于综合楼正大门上的彩色倒计时钟,就像市场上商家们越跳越快的神经。
在综合楼外面摆摊的刘宇正好对着这个硕大的时钟,他盯着不断变化的数字阵阵发愁。当数字停留在6天12小时13分16秒时,刘宇刚刚把库存的一万多双袖套卖出去一半,当时的价格还是10元4双。两天以后,这个价格变成了10元5双。
又过一天,时钟被拆掉了,综合楼前方留下一个巨大的窟窿。这迫使刘宇狠下心来把袖套的价格降到10元6双。最终,赶在市场关闭之前,刘宇的一万多只彩色袖套被前来抢相因的主妇们买走。
27年来,从荷花池市场销往各地的商品,普遍具有这样典型的平民属性。成千上万从农村来到荷花池市场淘金的迁移人口,在这里寻找他们的城市梦想。
荷花池商家甩卖
最后一天营业 8日零时关闭今天,金牛区属荷花池市场还将营业最后一天。今天闭市后,市场的大门将贴上封条,焊接上卷帘门。再开门,将在3年以后。
2012年12月24日,金牛区属荷花池市场正式发布关闭公告,确定2月8日零时关闭。按照工作进程,今天将是金牛区属荷花池市场开门营业的最后一天。
“来来来,最后两天了!”“窗帘,10块一副!”“棉衣,棉衣,30!”……昨日,金牛区属荷花池市场里,商家、顾客的热情都非常火爆,商家忙着清仓甩货,顾客忙着抢相因,很多人手中已经拎着大包小包了,还舍不得停下抢购的步伐。
金牛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荷花池分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日,市场仍将按正常作息时间经营,视商家们离场的时间,大约下午4点到5点半闭市。随后,工作人员将为大门贴上封条,将临街商铺的卷帘门焊接上。
市场关闭以后,市场将进行为期3年的升级改造。新建成的荷花池市场将不再从事批发业务,转型成为以精品零售、中高档商品展示、商贸洽谈、商务办公为主要业态,发展网购网销、仓单交易等现代交易模式,成为精品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化商业商务中心。
政府下发荷花池市场关闭通知
老荷花池市场里的淘金梦落脚之地
亲带亲、人帮人 进城碰运气
来自遂宁安居区聚贤乡群力村的刘宇,就是在这样的迎来送往之间,悄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转变。来成都之前,刘宇是个普通的农民,一家人靠种植水稻和梅子艰难维生。到成都之后,他不仅在村里第一个修建了小洋楼,而且已经在遂宁市区买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果刘宇愿意,他随时可以在成都买房,一家人将户口迁到成都,正式成为成都的新市民。“但是现在都说农村户口比较好。”而且刘宇认为,自己以后还是要回老家的。
情况总是如此,在荷花池市场遇到的任何一个来自农村的生意人,无疑都会是当地村民中的佼佼者,他们总是最早在农村修起楼房,并且已经具备了在大城市定居的能力。
荷花池市场则成为这些农村人踏入都市生活的落脚之地,这里廉价的生活成本与无处不在的商机,成就了一批批到此寻梦的人群。按照金牛区市场服务中心荷花池分中心主任黄成章的估算,在荷花池市场,来自成都周边区县及省内各地农村的人占九成。起初,他们来到荷花池,往往只是被生活所迫。农村生活艰难,于是在“亲带亲、人帮人”的模式下来荷花池市场碰碰运气。
大浪淘沙
勇敢、勤奋、坚韧 就能找到空间
过去三十年,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来到荷花池,找到谋生之路,从搬运工、清洁工、售货员或者缝纫工人开始做起,他们凭借着在市场的工作或小型地摊生意能够获得一笔相对稳定的收入,寄回老家养活家人,供孩子上学。然后通过早期的资本积累,进入批发市场,并最终获得成功。
这样的励志故事在荷花池遍地皆是。荷花池批发市场创造了一种十分奇特的平等关系,在这里,只要足够勇敢、勤奋、坚韧,就能够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没有人能够随意轻视别人,也没有人会被轻易否定。
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商家身上,总是能看到他们对现状的不甘与无畏的冒险精神。东雅家居饰品总经理郭建这样形容自己对待商业的态度,“只要能够对生意有帮助的,投入多少钱我都不会心疼。”但在生活方面,他却极尽节俭,尽管每年的经营利润超过百万,郭建全身上下的行头都是在荷花池市场淘来的廉价品。
这是一个典型的荷花池励志故事。郭建出生于资阳安岳县华严镇福田村一个贫穷家庭。他的父亲早年也在荷花池当搬运工。2001年,在广东务工返乡创业的郭建从深圳、广州带来物美价廉的工艺品,筹集全家积蓄在荷花池综合楼花市南厅6号开了一家商铺,凭借其颇具特色的产品,他们终于在荷花池市场赢得一席之地,并迅速壮大。
郭建的铺面就在刘宇的小摊子旁边。这些天,当刘宇焦急地卖着袖套时,郭建坐在梯架上面,戴着高高的纸壳帽,披着纸披风,举着巨大的纸牌,扯着嗓子喊着自编的段子招揽生意。人群中,他异常显眼。
转型之痛
亏本处理存货 告别低端批发
老荷花池市场搬迁的消息刚传来时,郭建起初非常痛苦。他担心自己多年经营的心血最终会付诸东流。后来,商人的直觉让郭建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逼迫自己转型提升的时机。郭建对政策与市场作出的反应非常快。去年年初,郭建就在宏正市场租下一块四五百平方米的场地,建成高档的工艺品体验馆,产品从东南亚采购,年营业额超过两千万。去年下半年,郭建又开始尝试建立网络销售平台。
经历这种思想转变的商家并不在少数。一些服装老板表示,由于老市场的展示条件有限,商铺形象太差,只能摆放比较低档的产品,货物积压后卖不出去。不少人甚至不惜亏本打折处理老旧商品,也是希望借此机会告别过去,实现转型升级。
富顺商会副会长舒甫然在搬迁大会上,就向同乡抛出了一道选择题,到底是走传统的低端批发道路,随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还是努力提升档次,走自主经营的品牌之路。在荷花池商圈从事服装行业相关工作的富顺人总数超过10万,在荷花池一直享有盛名。此次老荷花池市场搬迁,涉及的富顺籍商人就多达两千家,何去何从成为一道必须跨过去的坎。最终这两千多家商户进行了分流,一半左右迁到国际商贸城,一部分在附近市场租了新的场地,一部分到了区县市场。
荷花池批发市场搬迁确实为周边的市场创造了机会,邻近的市场租金看涨,而周边各市区县的市场则乘机引凤入巢。自贡的中国·富顺纺织服装产业园,甚至派出了10辆大卡车,来荷花池迎接服装企业回乡。
市场搬迁对于外省过来的商家造成的冲击更大。一些人彻底离开了,一些人计划3年之后再回来。
2月4日中午,整个东厅楼排3楼只有许友伟一家商铺还开着门。“原来这上面卖布匹的八成是浙江萧山和绍兴过来的,后来走了很多。”许友伟的四川话已经说得相当顺溜,“老市场有很多不方便,地方太窄,牵个电话线都困难,消防隐患很大,确实需要改造,只是改造之后我们就租不到这么便宜的铺面了。”许友伟背靠着走廊,脚边是一推商家搬迁后遗留下来的废品,他望着楼下狭窄街道上成堆的鞋子出神。
未来之梦业态提档升级 真正融入城市
只有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人才有可能经受住考验,最终成为市场的赢家。
来自南充仪陇的许春蓉,现在是帅克龙牌运动鞋的四川总代理,她自称在荷花池运动鞋市场中已位居首位,年销售量超过10万双。老荷花池市场搬迁,她很快就在附近的大正市场租了一间商铺,轻松应对。
在纺织交易区经营布匹生意的蒋惠华是荷花池市场最早的一批生意人,现在她将女儿送到新加坡留学,所学的专业就是工商管理。蒋惠华称,未来会考虑让女儿进入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但要继续做大做强,必须借助更先进的管理理念。
金牛区市场服务中心荷花池分中心主任黄成章认为,第一代荷花池生意人进入市场之后,虽然赚到了钱,但是荷花池批发市场这种业态与经营环境仍会令他们感到自卑。“当他们走进业态高端的商场,吹着中央空调,站在自动扶梯上面时,心里必然会有所失落。”黄成章说,“这也是我们要对荷花池批发市场进行提档升级的原因,只有改变现有的低端业态,他们才能真正地融入城市。”
在荷花池待的时间最长的,应该是纺织交易区主任冯绍志与消防科科长冯绍全两兄弟,他们原本就是肖家村人,土地被征用后一直在荷花池市场工作。“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以前还是一块田坝。”冯绍志说,城市的不断扩张才把荷花池纳入到市中心。
在冯绍志看来,荷花池市场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向上升的过程———从地摊到柜台到商铺再到综合商楼。现在,荷花池市场又将迎来新的转变。冯绍全对未来荷花池的想象就是现在的春熙路,“那时消防工作肯定就不会像现在这么恼火了。”
同样期待的,还有在路边摆摊卖工艺筷子的陈利。今年30岁的陈利来自德阳市中江县,在荷花池市场摆摊卖工艺筷子已经将近10年。“一直没有钱,也没有机会租个铺面。”陈利说,“老荷花池市场搬迁后,我投了5万元,终于在国际商贸城租了一个铺位。”
凭借着这样的机会,未来陈利或许也能够在城市里成功立足,实现身份转变。同样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城市不断地发展与扩张,从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也在不停寻找合适自己的安身之处。“这里就是一个大熔炉。”蒋惠华比喻道,“荷花池市场创业的故事,比电视连续剧还要精彩。”
今天一过,老荷花池市场就正式关闭了。那些不为生活所屈,夙兴夜寐的梦想家们,将继续寻找下一个奋斗乐园。
荷花池拆迁记念,市场内商家拍于2013年2日3曰。
荷花池大事记1986年
成都首个专业化的消费品批发零售市场“荷花池”在火车北站附近落户。
1991年
荷花池市场以年销售27亿元的业绩,入选全国十大批发市场。
1993年
荷花池开始在全国闻名,成为四川乃至整个大西南的重要商品流通渠道。
1995年
从最初的一座“国字号”商场起步,荷花池商圈规模逐渐发展达到全国百强综合第七位,从业人员10多万人,日上市交易人数30万人次,日成交额达1千万元以上。
2013年2月8日
历经27年风雨的金牛区属荷花池市场将正式关闭。
20年
肖老板的荷花池记忆1992年
由于生了两个孩子,家里负债累累。22岁的肖政友从资阳丹山镇齐家村老家来到荷花池当搬运工。13块2,这是他在荷花池背包挣的第一笔钱。
他和3名老乡在小区空地搭了个棚子,晚上挤在一张木板床上,凌晨4点不到就起床干活。第一个月赚400元钱,这是肖政友在老家务农时从未想到过的收入,他用300元还了老家的债务。
1995年
肖政友通过熟人介绍成为市场的清洁工。虽然清洁工工资不到两百块钱,还不如搬运工,但是当上清洁工,可以捡拾商家销售布匹后剩下的碎料和纸壳去卖钱,还有集体宿舍住。
更重要的是,肖政友因此与市场上的商家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他开始熟悉布匹生意的经营门路。
2002年
肖政友把所有积蓄共一万八千元全部用来摆摊卖布匹,前一个星期没人问津,两个月下来只挣了一千块钱。肖政友将这一千块钱用来买了部手机,方便与客户联系。
此后,生意慢慢好了起来。
2006年
肖政友在纺织交易区4幢一排一号168租了一个铺面,成功转型为铺面老板。此时,荷花池的租金与10年前相比,差不多涨了10倍。
如今
肖政友的儿子也在成都做窗帘生意。他今年刚好也是22岁,在成都已有房有车。
市场关闭后,肖政友将到国际商贸城去寻找新机会。
查看更多关于
成都荷花池搬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