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的各种宏观政策因素造成纺服行业困境空前,更有国际舆论称中国纺织服装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产业结构升级挑战。受行业走势影响,“钱荒”来袭,进一步加剧纺服企业的生存困境。
 实际上,“融资难”一直是服装企业难以挥散的阴影。多年前就有河南省服装协会相关负责人直言,河南服装业之所以无法做大做强,原因在于99%的中小企业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
 融资瓶颈是服装企业最大的生存威胁,持类似观点的人并不少。当社会各界的矛头直指我国金融体制缺位,7月起,一系列旨在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财税、金融等利好政策,相继由强烈诉求变成了现实,各种力量迅速集结到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的思考与行动中。
 然而,中小服装企业的资金困局,能否因此出现转机?
 直面困境
 由于诸多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不管是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型企业还是资产规模过亿的大型企业,资金链紧绷已成普遍现象。
 “我现在恐怕很难将全部心思放在展会上。”8月28日,正值大连纺织服装博览会期间,大连一家出口型服装企业的赵老板声称。对他来说,目前,企业生存是第一位。“融资难题已经困扰了我们很久。当前沿海中小企业的出逃、倒闭令我们心跳加速,这轮企业倒闭冲击波,我们还不知能不能躲过。”他忧心忡忡。
 可以说,赵老板的担忧颇有代表性。“当前我们的资金缺口十分严重,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也在加大。”福建石狮飞达纺织有限公司经理张乐说,“公司的大客户主要是广东、浙江的外贸服装出口企业,服装企业不敢接国外订单,我们也是不能开工。”
 这仅是产业集聚重地中小企业生存状况的剪影。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人力成本上升、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等等,对产业集中度较高的中小企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资金链的断裂,让企业感受到生死一线的恐惧。
 “去年我们从银行申请短期贷款还比较容易,100万元以内往往都能获批,但今年申请100万元,最多能贷出30万元,这还是针对信誉比较好的企业,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一家规模中等的服装企业老板陈先生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资金紧缺的难题,他们现在只好走民间借贷这条路。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中小企业面临着痛苦的抉择,要么面对资金链断裂,坐以待毙;要么不得不背负高价融资成本来维持经营。
 然而,资金链危机还在扩散,没有止步于中小服装企业。继飞跃因银行意外抽贷、停贷及民间债权人起诉提出破产后,坊间近日正在盛传服装企业ITAT的三个负面消息:上市遇挫、紧急裁员、资金链紧张。ITAT曾因刷新传统商业模式创造品牌崛起神话,如今却因扩张过快陷入资金困局。
 “不可否认,今年纺织服装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但是,面对经济形势波动、政策调控敏感的行业,银行也只能亮红灯。”一位经济专家表示。
 争议新政
 一份针对国内53个城市、105家私营中小企业的调研报告近日显示,随着宏观调控下的信贷政策收紧,高达77%的中小企业表示在银行借贷上遇到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社会各界热议话题。
 不久前,央行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并要求这部分额度必须用于中小企业;随后出台政策放宽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
 无疑,央行正在释放信贷政策调整的信号,这不禁使众多中小服装企业充满期待。不过,他们最关心的是传言中的信贷新政能否真正惠及其身。
 目前已有地方媒体报道称,新增贷款额度正在大量向中小服装企业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流入。但据记者了解,部分服装企业负责人并不看好能从新政策中得到实惠。
 江苏常熟某羽绒服生产企业的副总王江涛还在抱怨,他一周内跑了三家银行,每次都带齐公司的材料、房产证、企业购销合同、信用证等贷款手续,却空手而归。王江涛说,虽然信贷政策已经松绑,但仍无法从银行“抠”出钱来。
 “政策调整对广大正处在困境中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最终受惠的只能是少数企业。”采访中,经济专家对信贷政策的放宽表示出“谨慎的乐观”。他认为,就算信贷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但金融机构从工作成本和风险防范角度考虑,更愿意将钱贷给大企业,而不是中小企业。
 “寻找合理的方式改变现状已经进入银行信贷经理的工作日程中,但银行在放贷时首先要控制风险,”央行信息处马先生称,须谨防止热钱流入热行业。他说,“为了获取更多信贷的支持,这几年,只要有能力的中小企业都到全国各地去圈地。还有服装企业老板说,二十多年服装生意,不如一块土地带来的收益。”
 求生之门
 “长期来看,仅靠增加贷款恐怕只能是权宜之计,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服装业内人士认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更多集中到劳动密集型的下游中小企业,这些问题显然单靠增加贷款不能完全解决,还需要其他支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政策配合。
 显然,中小企业面临的并不主要是金融困境,更是结构调整问题。
 “我们并不缺钱,”女装品牌歌力思董事长夏国新曾于7月初告诉记者。夏国新表示,目前已走过10多年头的服装企业,基本上都有一定经济基础,不会因为行业形势动荡受影响,“当然,如果有大规模的扩张计划,还是需要资本扶持。”
 欧尼迩品牌经营者王勇也称,自己的公司是品牌化经营,而不是制造业,如今欧尼迩在全国范围内已有500家店铺,运营状况可喜。记者获悉,王勇所创立的公司已有12年时间,目前拥有两个本土原创品牌和一个法国高级时装品牌,就在今年不少为海外代工的同行悄悄关门时,王勇的企业净利润水平保持着两位数以上,还搬进了新建的办公楼。
 自去年底以来,服装业两极分化趋势愈加明显,利润正在向1/3大企业倾斜,这已成为行业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上述调研报告也显示,中小服装企业之所以融资困难,关键在于收益不稳定,诚信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担保品。
 “被动地等待银行信贷或政府补贴的理念上,或者盲目、急迫地接受各种政策带来的好处,对于当前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并非最终出路。”经济专家指出。
 对此,有媒体评论称,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正在经历“寒冬”,但近期以来国家政策频繁调整利好有限,企业能否安然度过寒冬,更大程度上需要“自救”。业内专家也认为,中小服装企业在经历了阵痛后,需从内因中求生存。不管是国家和政府扶持,还是投资商注资,都属于外因范畴,通过品牌和技术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才是获得企业长久生存发展最有效的武器。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