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家具造假一事着实给盲目崇洋的国人“浇了一盆冷水”,可是看看我们周围,洋家具、洋奶粉、洋化妆品、洋服装……国内消费者对洋品牌的“偏爱”已不是一天两天,尤其是服装,从店面到商标再到包装,到处是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外国文字,让国人心甘情愿“掏银子”。日前调查发现,济南市面上众多用洋名的服装品牌大部分源自国内厂商,国产服装品牌与国内消费者一样热衷于盲目攀附洋名。
 消费者:服装总是“洋”的好
 记者在省城银座、贵和、恒隆等大型高档商场采访了解到,很多服装品牌商标都由英文或其他外国文字设计而成,这些看似舶来品的服装大多数都是正宗的国货。在某些洋味十足的专柜前,不少真丝面料的休闲衫动辄三四千元,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这都是些来自美国、德国还有意大利等国的上等进口品牌,其实翻看衣服上的标签其“户口”便一目了然:多为大连、东莞、佛山、广州等地出产。记者在一家全英文商标的专柜挑选休闲衫时,销售人员自豪地说,“我们家的T恤连美国总统都穿”,记者询问是哪里的品牌,这名销售人员颇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大连产的”。
 小刘是省城一名在校大学生,家境比较富裕,她特别喜欢购买商标为“洋字母”组成的品牌服装,“现在穿衣服就是拼牌子,不论多贵的衣服,只要不是国外的品牌,穿起来总感觉不高档、没品位,我也知道很多带着外国文字的牌子其实是在国内产的,可是说到底衣服是穿给别人看的,自己的感觉没什么,别人说好才是真的好”。小刘的同学小盛也承认自己更喜欢“洋“服装,“学生没多少钱买国外名牌,现在很多国产牌子上面标的都是英文,价格也不贵,穿起来感觉更洋气”。
 生产厂家:“洋名”助国内品牌“华丽转身”
 有业内人士表示,海外品牌的服装在国内消费者眼中是高端、时尚、尊贵、有地位的代名词,在洋品牌的衬托下,国产服装品牌给消费者一种“山寨”的感觉,不受重视。因此不少服装生产厂家想方设法给自己的牌子突出点“海外品质”,从生产到包装再到宣传,服装品牌一旦与洋文化沾上边,不但可以堂而皇之地标以高价,还能享受高高在上的“江湖地位”,这样产品才能更好地销售。一名服装生产厂家负责人表示,现在服装企业竞争太激烈了,如果品牌使用中文标识,那么基本上只能在国内销售,如果采用英文标识,不但在国内销售有保证,还可以做外单,即使出口不成还可以转内销,这样更容易保证利润。
 为了将国产品牌包装得更有“洋味”,国内的服装生产厂家绞尽脑汁,想出了不少办法。据知情人透露,目前国内厂商最常使用的办法是在海外某国家注册商标或干脆直接注册一家公司,这些注册地点一般是服装时尚品牌聚集之地如法国、意大利等,然后以海外品牌的名义生产或与国内厂家开展合作,服装从设计、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全部在国内完成,可以说除了几个用”洋字母“设计的商标外,基本上与“洋”绝缘。此外,有的服装厂家采用将新产品运到国内的保税区“转一圈”,或通过出口方式让产品在海外“逛一下”再回来的方式,取得合法的进口单据,产品立即完成“华丽转身”,紧接着便身价大涨。
 业内人士:创民族品牌才有出路
 一名长期从事进口商标管理工作的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产服装品牌使用外国文字作为商标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品牌都不用中文设计商标,而是用外国字母七拼八凑,含义非常模糊,让人看不懂。有些知名外文商标频繁出现在闹市区很醒目的地方,字体很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旧社会的租界,有点文化侵略的感觉”。他表示,国产服装品牌使用外国文字作为商标虽然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有关方面也应加强管理与引导,“国人对洋文化过分依赖与追求的心理,对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不是件好事”,这位人士不无担忧地说。
 省内一名服装行业专家分析,国产服装品牌对洋文化的攀附,其实还是抱着“外来和尚会念经”的老观念,有的品牌在标识上过分追求洋味,用外文字母随便拼凑起来一个没有任何含义的商标,消费者记不住,不利于打造品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服装生产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提高服装的内在品质才是赢得市场的保证,像新郎等业内知名的服装品牌,其中文标识更为国人熟知。他建议,出于产品出口方面的考虑,国产服装品牌可以在中文标识的基础上设计外文标识,同时做好注册工作,这样既利于国人加深印象,也利于产品的海外营销。
 来源: 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