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目前,中国制鞋业年产鞋130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六七成,其中出口近100亿双。而广东东莞是世界著名的鞋业代工基地,曾有“世界每10双鞋就有1双来自东莞”的说法。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东莞鞋企1600多家,年产值630亿元。但是现在,东莞的制鞋业正在经历严峻的市场考验,甚至有传言说这里出现了鞋企倒闭潮。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林江表示,更多的我所看到的东莞的鞋厂不叫倒闭也不叫破产,它就叫停止营业,或者说是半停产半营业的状态。有30%到40%的鞋厂赴于这种叫做倒闭的边缘,没有申请一个法律手续,严格来讲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状态。另外,这次关停倒闭的代工鞋厂,多数是实力欠佳的小型鞋厂。一些大型鞋企订单稳定,经营状态良好。
这里有一组商务部的数据:美国市场上的皮鞋,1976年每100双中有53双是在美国生产,而2006年美国只生产1.5双,多数已经依靠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工。可以说,当初正是这样的格局造就了以外向型为主的东莞制鞋业,但是东莞的制鞋业眼下正在经历另一场裂变。东莞的鞋企为什么会生存困难呢?伊卡侬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良燧表示,从6月份开始,订单基本上趋于在萎缩,包括10月11月份,接到的订单也是非常少的,下滑了30%至40%。订单下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在美国、欧洲普遍存在的债务危机,由于担心市场前景,一些客户下单非常谨慎。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保守估计全球鞋的订单今年将萎缩10%。而由于制鞋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在东南亚地区劳动力价格低,中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一些台资鞋企外迁越南柬埔寨等地,这些企业也分流了一些订单。
李良燧表示,在中国请一个师傅有可能三四千元,甚至5000元,在越南柬埔寨熟手只要四五百元。东莞鑫锐达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红表示,大型的台资的都转型了,去越南或者缅甸,东南亚比较贫困的地方了。一方面是订单萎缩,另一方面,鞋企也在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据了解,从去年到现在,皮料价格已经涨10%到20%,劳动力成本年均约15%增长,人民币自汇改至今升值幅度累计已超过26%。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越来越多的鞋企挣扎在盈亏临界线上。
李良燧表示,现在来说,美金贬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基本上没有利润可言,包括加工的代工的基本上面临着成本的边缘,基本上如果不停地加班上班,可以生存。如果在淡月的情况下,就面临着负增长。除此之外,华坚集团董事长、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张华荣表示,前年的时候,人工成本可以控制在18%,去年大概20%,今年到了23%。而一家鞋企负责人透露,制鞋业由于盈利微小所以对成本非常敏感,3年前,他们厂的一双皮鞋可赚1美元左右,现在只剩下20美分左右,目前东莞鞋企平均利润只有5%左右,管理上稍有不慎,企业几乎无利可图。
鞋企纷纷往东南亚外迁,看上去,新一轮世界制鞋业的区位转移正在进行,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东莞鞋业制造基地的地位不保了呢?在东莞,我们发现,那里的鞋企也正在谋求转型升级。东莞伊卡侬鞋业的老板李良燧这几个月正忙着为自己的时尚女鞋高端品牌内销四处调研市场,打自己的品牌做内销,已经是他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
李良燧表示,他发现中国不缺鞋子,特别不缺中低档的鞋子,缺的是高端品牌鞋子,缺的是意大利的西班牙的一些高端的精品的、手工艺比较强的鞋。和李良燧一样想法的鞋业企业主很多,单纯依靠外销市场,企业难以存活发展,在完全放弃外销市场的同时,他们普遍开始试水内销市场。东莞鑫锐达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红表示:我们下一步转内销,内销外销一起做,内销在增长,像达芙妮、千百度等好的品牌都在增长,在国内增加一些店面,所以它需要的量比较大。
专家介绍,从世界鞋业产业转移的历史看,世界的鞋业中心转移是趋向劳动力价格低的地区,但先前的鞋业基地并不会完全衰落。30年前的意大利就类似于今天的东莞,是世界鞋业中心,规模庞大,虽然制鞋基地转移到中国,但其地位并没有衰落。虽然东莞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但发达的产业链,以及与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都是低劳动力成本国家暂时无法超越的。另外,中国广大的内销市场还没有充分挖掘。这些优势给东莞鞋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张华荣表示,世界80%的鞋业贸易商都在东莞,也许三五年后,60%到79%的设计师都会来东莞,东莞很有活力,制鞋业是很有未来的。
制鞋业是我国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出口型的产业,尤其在珠三角地区占据了很大的权重,关心这个行业走势的不单单是从业人员和消费者,还有投资者。制鞋业的不景气状况,对相关的上市公司又有何影响呢?在沪深股市中,制鞋业的上市公司和主营业务中含有制鞋的上市公司并不少,共计有22家。其中多数是拥有自主品牌的规模生产加工商,不是简单的出口加工制鞋,因此多数企业盈利水平良好。以在中小板上市的生产整鞋的凯撒股份为例,去年的每股收益为0.67元,今年半年报每股盈利为0.154元,但是这家公司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的销售毛利率分别是43%、45%和48%,显示利润仍很丰厚,长江证券给予了谨慎推荐的评级;而从事鞋底生产的泰亚股份,近3年的毛利率分别是20%、22%和23%,两者对比恰恰表明在制鞋业中如果没有品牌利润就大打折扣,海通证券给予了中性评级;另一家制鞋上市公司星期六,经营品牌较多,也有代工业务,因此近3年毛利率维持在44%、45%和47%,但股价表现相对弱势,招商证券给予了审慎推荐评级;专工皮革制造的双象股份也是由于品牌效应不明显,毛利率在15%左右,而提供特种制鞋的际华集团毛利率更是落在了10%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