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网-行业新闻】中国本土体育品牌去年遭遇重大危机,门店大幅关闭、盈利预警、管理团队换血,库存居高不下、订单下滑等原因几乎成为所有体育品牌挥之不去的“阴霾”,其中李宁品牌成为其中“重灾区”之一,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的四年时间内,李宁几乎遭遇了运动品牌要面临的所有问题。
8月12日,李宁公布2013年中期业绩显示,今年上半年收入为29.06亿元,同比减少24.6%,净亏损1.84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实现盈利4429.4万元。加上之前公布业绩的安踏等国内五大体育用品公司全线亏损。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行业低迷,李宁作为国内知名体育品牌更是首当其冲,面临重重危机。虽然自去年来,李宁公司大幅度调整公司经营策略,采取“断臂止血”的方式来降低公司运营成本,低价处理库存,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企业仍未走出低谷,只是在去库存方面较上半年趋于好转。
业绩集体下滑
由于在过去几年盲目扩张,李宁公司面临库存危机,2012年巨亏近20亿元。李宁公司开始关闭门店并推进转型,但有分析认为,目前疲弱的消费状况及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李宁公司的复兴计划仍充满不确定性。
国外运动品牌的日子也不好过。8月11日,阿迪达斯公布2013年度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阿迪达斯全球净销售额达71.34亿欧元,同比下滑3%。其中,第二季度,阿迪达斯的销售额下滑3.8%至33.8亿欧元,与第一季度37.51亿欧元的销售额相比,环比下跌9.81%。不过,一直以来的“救命稻草”大中华区的增长幅度已经呈现放缓态势。按汇率不变的情况计算,上半年,大中华区销售收入增长6%,远低于去年同期19%的增长率。自从去年四季度大中华区的销售实现15%的增长之后,今年一、二季度的增速都只维持在6%左右。
在业界看来,一直驱动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业绩的“运动表现”和“运动时尚”系列产品,正遭遇快时尚品牌和其他运动品牌转型的截击。此外,美国大型运动品牌耐克近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至5月,其总销售额达67亿美元,净利润6.68亿美元,超出阿迪达斯7%。不过,耐克的增长得益于在北美、东欧和新兴国家市场的良好业绩,其在西欧市场表现平平,在中国的销售额也有轻微下滑。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体育用品市场也未有明显回暖迹象。已经发布上半年财报的安踏以及已发布一季度财报的361°依然深陷关店和销售下滑的泥潭中。
安踏近期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销售收入33.67亿元,同比下跌14.4%,净利润6.26亿元,同比下滑18.7%。业内人士预计,安踏的半年报是本土运动品牌行业的风向标之一,不佳表现也预示着全行业的整体现状仍未能走出低迷局面。
处境堪忧
在上海浦东新区五莲路上的文峰广场体育用品店,标着“打折”、“促销”的体育用品琳琅满目,折扣力度更是让人“瞠目”,新品折扣在六至七折,部分产品最低折扣可以到一至两折。
阿迪达斯折扣店全场七折,如2012年冬季男款羽绒服售价2280元,七折后仅1596元;特步、361°新品折扣也在六折上下,如361°春季最新男款运动鞋打完折后仅售203元;李宁运动鞋原价多在三四百元,六折后售价不过百元。
这场最初由国内二线运动品牌掀起的“促销潮”,在蔓延至李宁、安踏等国内一线运动品牌市场后,如今又“烧到”了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一线运动大牌市场。
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熊晓坤认为,从宏观层面上看,体育品牌业绩表现不佳在于国际宏观经济不景气,需求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微观层面上,消费者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呈现明显的变化趋势,对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产品库存压力较大。
“运动品牌尤其是国内运动品牌目前的处境确实堪忧。”熊晓坤表示,一方面,企业创新乏力,产品推陈出新速度慢,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不景气,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呈现一定的下滑趋势,对企业来说是雪上加霜。行业内竞争愈加激烈,电商等渠道来势凶猛对运动品牌原有的销售渠道和经营模式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威胁。
熊晓坤指出,中国整个运动品牌服饰目前处在低迷时期,库存高企,租金以及人工等成本居高不下,电商等渠道下沉均对其造成威胁。“走出困境,最终还要从创新设计、构建新的营销渠道入手,满足消费者需求,赢得市场份额。”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整个行业将迎来一轮大洗牌,目前就看哪一家品牌改革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