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斗事犹存。至今遗垒余残石,白浪如山过虎门。”一首康有为的《过虎门》将我们再次带到了172年前,民族英雄林则徐一把大火让小镇虎门名闻遐迩。172年后,当人们再提起东莞虎门时,昔日的“销烟古镇”已披上了“服装名城”的时尚外衣,让再次走近她的人不由得惊艳于她的美。现在,虎门拥有较大规模的制衣企业1300余家,销售额突破150亿元,大型服装专业市场23个。而全镇65万常住人口中,从事服装生产业的竟达25万人之多。虎门何以在悠远岁月的洗礼中悄然变身时尚前锋?沿着时间的隧道,我们一路逆流而上,渐渐看清了她崛起的轨迹。“渔歌唱晚”中混杂进服装的叫卖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虎门还只是一个小渔村,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珠江口东岸,北邻广州、南接深圳,距离香港47海里,海路到香港当时只需要几个小时,这里的渔民就常常趁出海或贩卖海鲜的机会,从香港或深圳沙头角带回一些布料、服装、鞋袜等,然后返回到虎门在地摊上摆卖,以换些零用钱。摆摊地点就在现在的虎门执信公园一带。那时,从香港带回来的旧衣服一件甚至可以卖到几十元钱,这对当时收入还很低的虎门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随着地摊摆卖者数量越来越多,在虎门,逐渐形成了一条“洋货街”。那时,洋货在内地是稀奇物,人们的衣着更都是一片“灰”、“黑”、“蓝”,那些从香港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服装、鞋、帽、甚至袜子令内地人大开眼界,前来虎门购物的人趋之若鹜,于是虎门的洋货街远近闻名,人气渐旺。这是虎门服装产业早期的雏形,正因为摆摊卖服装的开始,成就了虎门近日繁荣昌盛的服装专业市场。日后,在虎门服装产业发展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富民服装城”,其前身便是这个“洋货一条街”。再后来,那些摆地摊的人发现从香港带来的服装的做工很简单,于是就干脆自己加工服装,买来几台缝纫机,索性自己办起了小作坊,开始了最初的服装加工厂。这个时期,白手起家在虎门不能算奇迹,几乎在虎门做生意的人每天都在创造着奇迹,服装事业就从最初的一把剪刀、两台缝纫机、一个地摊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在虎门从事服装经营的商户已从最初的30多家增加到60多家,达到一定规模。如今虎门服装界的老板们,不少都是从那时摆摊起家的。1234下一页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