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企业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目前,关于如何达到利益最大化,工商企业界的看法各异,但这些看法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往往会使企业在围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误入歧途,不但不能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反而会使企业的利益更加有限。 那么,如何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呢?其一是外部“双赢‘,其二是内部“双赢”。 案例一 美国某企业向韩国一家企业订购了一批玻璃瓶,因为采用的生产技术是最先进的,所以价格比较昂贵,为此,美国企业特意派出专员到韩国企业生产部进行考究。考察员来到韩国企业生产部后,发现这里的生产技术的确是世界一流的,产品质量更是近乎完美。 有一天,他在生产车间发现工人正在从生产流水线上将一些玻璃杯挑出来摆放在身边。他走上前去将杯子拿起观察,左看右看他也没有发现这些被挑捡出来的玻璃杯与其他的玻璃杯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于是便对陪同的企业管理者问道:“这些杯子为什么要被检出来?” 企业管理者负责任地答道:“这些事没有达到合格标准的次品,不能与其他杯子放在一起。” 听到这样的回答,美国专员更加疑惑,他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并没有看到这些次品‘次’在哪里啊? “这需要细细观察,玻璃底部有气泡,影响美观。”企业管理者答道。 “气泡?但是这并不影响使用,不是吗?“美国专员接着问。 “我们的工作不可以有半点疏漏,毕竟一点点的瑕疵都会影响整块美玉,我们一定要做到最好。即便是客户没有发现错误,我们自己也是不允许的。”企业管理者又拿起一个杯子一边检查一边很自然地回答道。 “可是,这些次品就这样被拦下来了吗?接下来要怎样处理呢?”美国专员有些可惜地说道。 “也将出售,但是它已经大跌身价,甚至有的连市场上的普通玻璃杯都不及,仅仅卖到10美分左右。”企业管理者答道。 这样的答案让美国专员大为震撼,当天晚上他便亲自写报告给美国企业管理处的领导:“气泡在这里变成了瑕疵,而在美国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失望,同样以5美分的价格出售。但在这里,企业管理者会用几近苛刻的标准来严把质量关,气泡会让玻璃杯本身价值大跌,只售10美分。这样的企业是值得信任的,我不得不提出与其签订长期合作合同的建议,另外,我似乎也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因为我在这里已经起不到什么监督建议作用了!” 显而易见,上述案例中的企业正是因为考虑到了合作伙伴的利益,为客户提供了质量保证,提升了企业信誉,才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所以说,任何一家企业,必须巧握利益观念,既要实现外部“双赢”,也要保证内部“共赢”。 一、外部“双赢” 企业外部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生产、销售、形象、生存及发展的各种外部关系的总和。例如,企业商业信誉、企业与行政组织的关系、企业与传媒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等。 外部“双赢”要求企业在处理与外部的关系时必须要以“双赢”为出发点,才能实现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众所周知,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前提是市场占有额,市场占有额取决于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此外,企业还需要行政管理部门、公共传媒等外部组织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些支持,企业的市场占有额就难以达到最大化。没有最大的市场占有额,就不能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如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企业产品价值只有通过消费者才能得以体现,没有消费者的购买,企业产品就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任何一个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是都想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商品。所谓最好的商品就是在功能和使用方面令消费者感到满意。企业只有最大限度地抓好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才能使消费者认为买到了满意的产品,才能使消费者在使用中感到更加满意,并由满意形成口碑宣传,一传十,十传百,企业的市场占有额就逐渐扩大了,从而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 二、内部“共赢” 企业内部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例如,企业与投资人的关系、企业与经理人、切眼与员工之间及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等。 内部“共赢”同样要求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时必须以“共赢”为出发点,才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实现利益除了靠物质基础外,主要是靠企业人。企业人包括企业的投资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等为企业投资、经营和工作的各种人员。只有在“共赢”的思想指导下,企业各个层面的合作才能更加密切,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服务质量,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与费用。 企业在不断增加产出的同时不断降低投入,就会得到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使企业利益、企业不同层次人员的各种利益得以最大化实现。例如,普通员工的劳动使企业能够为市场提供产品与服务,如果企业能够以“共赢”的思想来指导工作,并使员工产生正确的认识,员工将会增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使企业能够为市场提供适合人们需求的优质产品与服务,也将会使企业实现更高的利润,使自身获得更高的收入,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 总之,企业只有同时注重外部“双赢”和内部“共赢”,处理好各种内外关系,才能使企业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