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网-行业新闻】核心提示:日前,在刚刚结束的狮牌户外2014年春夏订货会上,狮牌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荣盛高调宣布:公司将于明年专门推出一组骑行系列。而本土另一户外品牌天伦天则计划推出天伦天牌自行车,目前正在与国际顶级自行车装备生产厂家洽谈合作事宜。
中国户外运动市场正在急剧增长,骑行运动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同样飞速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骑行装备或是传统户外品牌细分后的一个重要品类,本土户外用品品牌或可以此为突破点,迅速建立起一支有影响力的“泉州军团”。
日前,又有一家集销售、维修保养、单车健身、休闲会所为一体的高端运动单车店落户晋江。此前,仅仅在8月份,本土就已有四五家单车行陆续开张。
一位资深骑友、高级技师刘西城告诉记者,仅仅在泉州地面,就有单车俱乐部上千个,这个数量还在继续呈快速增长趋势,国内骑行运动的兴起从中便可窥见一斑。
另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国的运动骑行人口已达到500万,未来这个市场商机无限。更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3年,国内的骑行服市场总额已经从1000万元增长到1亿多元,三年内呈现10倍的成长。
于是,不少本土户外用品企业开始“瞄”上这一“诱人”的市场蛋糕。
前几年就默默地为国外品牌做骑行用品代工的一些泉州企业开始踏上打造自主品牌之路,森地客、力为等骑行品牌新秀正崭露头角。
而最近,一些本土传统户外品牌也对骑行运动的蓝海,投射出极大的兴趣。许荣盛告诉记者:“未来三到五年间,骑行服市场将会迎来‘井喷’,到那时,预计将有数千万的骑行运动爱好者。目前,狮牌户外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整合资源,扩充骑行产品品类。”
记者也从天伦天了解到,该公司计划通过推出自有品牌单车,拿下这块前景诱人的骑行装备市场蛋糕。在天伦天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腾达看来,随着消费者生活品质和运动理念的不断提升,户外运动已经由过去传统的技术型专业户外运动,向大众休闲户外运动扩展。
业内人士认为,骑行户外运动的兴起,正在促生骑行装备这一细分品类的需求多样化,包括户外骑行服,骑行手套等等,需求量将越来越可观,并且满足一些潜在需求的新产品也亟待开发。
市场“蛋糕”超千亿
“量身定做”提高舒适度
尽管市场前景看好,但上述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骑行装备市场还不太成熟。
刚刚完成新藏线2600公里骑行,有着5年骑行经验的刘西城说:“5年前刚开始接触自行车运动时,我并未意识到装备的重要性,直到一次穿着牛仔裤骑了50多公里山路后,觉得浑身粘湿,臀部也被磨得疼痛难忍,回去后直奔一家骑行装备店,为自己买了一套骑行装备。”据刘西城介绍,头盔、骑行裤、手套、防风衣是骑行必不可少的装备,这些装备对专业性和质量均有较高要求。
“的确,一套骑行服的制作,是有着复杂工序的,不仅需要针织车间、梭织车间,还需要弹力车间等。”太阳海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思泉说,由于骑行服在功能性上,比普通休闲运动服装更为复杂,并且结合骑行运动,有些特殊的需要,所以制作工艺要求更高。
要获得专业骑行运动消费者的认可并不是简单的事情,相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些专业人群“口味”非常刁钻:对于专业骑行者来说,面料的弹性、服装版型对肌肉的保护性等,都是影响其骑行是否舒适的关键因素。
许荣盛介绍,为了能够顺利进入骑行装备行业,该公司联合国际专业开发团队,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并同时成立一支专属骑行队,该骑行队将由开发师、专业骑行运动员和一些骑友组成,他们将对开发出来的骑行系列进行试穿体验,并且提交产品体验报告。
在今年刚刚结束的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中,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技开发中心主任庞晓忠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目前中国骑行装备仍然处于缺乏量身制作的窘境,“长期以来,亚洲人穿着的骑行装备都是根据欧洲人的生理特征设计的。例如,欧洲人脚型偏窄,而亚洲人则偏肥;欧洲人的腿比较长,而亚洲人较短。这样的装备穿在身上并不利于成绩提高,所以,研发适合中国人的专业骑行装备的工作刻不容缓。”
“骑行文化”有待传播
当然,做好产品还只是打开骑行服市场的第一步,不少骑行服品牌开始努力探索品牌营销的各种方式,以求在市场还未完全成熟时,将骑行文化进行大面积推广。
据了解,今年,“森地客”成功签约成为“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骑行服唯一指定品牌”,后续,又陆续成为“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骑行装备指定品牌”和“中国国家铁人三项队专业装备指定品牌”。森地客方面表示,未来,森地客将携手铁三国家队、环湖赛全力在推动骑行运动事业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森地客骑行装备的专业形象和品牌知名度。
然而,仅仅把“造牌运动”停留在赞助专业赛事和骑行运动上显然不够,森地客掌门人侯凤祺曾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如此阐述了他的战略布局:“森地客将不只是一个骑行服品牌的名称,更将成为一个骑行者的代名词。”侯凤祺认为,骑行文化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运动文化之一,为此,骑行服产品越来越科技化的同时,品牌价值也必须获得提升。
不仅森地客如此,力为BBS论坛也一直为推广骑行文化而努力。“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几十元、100多元的骑行产品,这种价位的骑行服,很难谈得上具有保护作用和其他功能性。”丁思泉说,虽然骑行运动兴起了,但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有待进一步培育。
为此,除了与多个城市的骑行协会合作,力为还组建了专门的单车网络平台,设有外联、美工、社区等不同推广部门。该单车论坛目前已有3万多的固定会员,定期邀请自行车经销商、代理商、俱乐部、VIP和媒体朋友参与各种单车试骑体验。在普及骑行知识的同时,丁思泉计划用3年时间吸收到300万-500万个会员,让这些会员更好地认识“力为”品牌,成为“力为”品牌的主力消费群体。
“俱乐部+体验店”的销售模式
在等待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成熟的同时,新兴的“骑行军”品牌如何寻求适合自己的销售模式,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记者走访发现,本土大部分骑行品牌都与不同的骑行俱乐部达成合作关系,向骑行俱乐部销售部分产品,森地客、力为等品牌所卖出的骑行服,大部分都以“团体定制”为主。
一位经营单车店的老板表示,“近年来骑行行业快速发展,随之带动了骑行运动服饰的市场需求,如春笋般快速进入市场的骑行服饰品牌及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在考虑选购品牌骑行装备时,骑行者多数靠口碑来决定购买哪个品牌,最后统一采购。”
显然,不同于综合户外品牌,大部分骑行品牌更多的是单品类产品,仅仅在鞋服、背包、手套等某一领域开发生产,那么,单品类的销售渠道除了落地在各个户外俱乐部上,是否还有新的突破?
“我们是否可以开设一家综合专卖店,把这些骑行装备集合起来统一销售?”福建省华菲皮革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家本便有这样的大胆想法,“蜗牛”作为户外细分行业的手套品牌已经开设了不少专卖店,出于丰富产品线的考虑,张家本一直计划能在专卖店里引进相关的户外细分装备来销售,而骑行这个目前最热门的户外运动便在他的考虑之中。
打算把各类资源整合在一家终端门店的丁思泉也赞同这种模式,“骑行的装备五花八门,今后的业态必然不是单一的,而会是整合各类资源到一家终端门店,让消费者体验产品。”丁思泉说,今年,他想在北京、上海、广州推行骑行体验店,让更多的人来体验骑行的乐趣,感受骑行服的穿着体验,从而配合“力为”在网络上的品牌推广。